蘋果橘子經濟學 Freakonomics: 生活中的經濟學 (閱讀筆記No.004)
Freakonomics是一本很特別的書,現在坊間有很多書名都在經濟學前面加上特殊的名詞,應該是受到這一本的書的影響。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大二上學校的經濟學的時候,老師在講到比較實務案例順便提到當年(2006)出版的新書,現在我介紹的時候已經是老書一本的。不過社會科學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經濟、政治、管理、社會,其中大家覺得最有實際效用的應該就是管理和經濟了,可是較具有學術性質的應該是經濟學吧!
本書作者Steven D. Levitt,被美國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因為太年輕好像真的都不能夠拿諾貝爾獎,近代創建賽局理論的John Forbes Nash也是等到老了才被諾貝爾獎肯定,所以學界應該普遍覺得Levitt還需要再等等。Levitt喜歡利用較不一樣的方式解釋經濟現象,不像我們普遍學到的經濟學原理、總體、個體經濟學透過模型、演繹的方式,反而是在每一件社會現象、案例之中,利用統計資料來解釋,特殊的地方在於不是針對事件的統計資料,而是整個社會上可能我們認為不相關的統計資料,但是透過Levitt的模型脈絡之下,卻發現原來息息相關。
書裡面收集了墮胎合法化何以能降低十五年後的犯罪率?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為何有個作弊的通性?從小孩每年在游泳池內淹死的數目遠超過玩槍致死的結果,怎麼推論出理想父母的條件?三K黨和房地產業務員有何相同特質?毒販既然賺錢,為何還是窮得只能跟他母親住在一起?等美國近代的很普遍性的議題,透過不同的形容方式把我們原本認為兩件完全不相關的事情連結再一起,這些事情可能是原本那些政策制定者或者參與者,並不會想到的事情;或許是生活上存在於我們週遭,卻不會引起關注、討論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都了解,卻從來不覺得這些事情重要。可是透過Levitt形容的方式,反而絲絲入扣,環環相關,看完書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呀!不自主的發出讚嘆聲。
自己本身學的是政治跟經濟,大概是社會科學的兩大根本(學其他的不要打我),有時候在學校上課上一上不由自主思考這些學問能夠對這個社會怎麼解釋,經濟學建立的大量數學模型、運算過程,其實說真的每看到一件事情都要重新建構一個模型來解釋預測,這樣應該真的很累,經濟學家過勞死的機率應該很高。但是抽掉這些部份經濟學似乎又不是那麼的科學了,可是Levitt用大量的統計資料,然後套用再經濟模型之上去解釋每一個現象,乍看之下感覺就是一篇很普通的分析文章,可是其實深入的看完這份文章中的論述之後,可以發現很多的統計資料不像是社論的寫作方式,故意偏頗拿出哪些資料,然後隱藏一部份,而是整體的詳細表達每個資料,並且再透過經濟學的訓練加以剖析,反而論述的相當完整。
看完這本書可以發現,其實我們以前很多的想法是帶有偏誤的,甚至社會上普遍認為的事情因果關係可能在分析過後可以明顯看出錯誤。人在分析事情的時候畢竟會帶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因為沒有價值判斷就算分析完也沒人會知道好壞,可是由於分析方法的粗糙不精緻,反而讓我們得到一個乍看之下合理卻其實錯誤的結論。
除了一般大眾在看事情的角度不夠精緻以外,甚至專家學者也會透過自己所學習的分析方式,刻意或者無意的隱瞞部分的事實,這部份反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問題,因為社會大眾在取得資料上面不像專家學者有多種管道,必然需要透過專家學者來解析,如果連專家學者都陷入刻意隱藩的染缸之中,這些看似簡便的資訊取得媒體,反而變成了某部分資訊既得利益者愚民的工具,而產生資訊不對稱的經濟現象。
雖然這是個高度教育的社會,可是因為大家接受的教育是專業化分工的方式(這是經濟成長下的現象),很多人只能夠專注在自己專長的領域,其他不同的領域必須要透過別人的解釋才能夠逐步獲得資訊,也因此共同的語言「數字」才會具有強大力量,透過數字的解釋、分析,變成了一種世界通用的研究方式。正因為數字擁有特殊的語言地位,反而在處理的時候要更加小心,這也是這本書主要想要告訴大家的,企圖透過數字重新詮釋現實下很多的謬論,也告訴大家不要太輕易相信某些分析,反而是要回到最根本的資料上面重新詮釋。
其實社會科學主要就是在處理社會上的事情,經濟學的分析方式或許在某些層面上太過於學術(尤其是數學分析),但是Levitt打破傳統的經濟學研究,開拓了除了經濟現象以外的一塊研究領域,雖然他的研究相異於經濟學教科書中分析方式,可是其實卻不是相違背的。
透過他的研究,長期以來經濟分析現象的層面更轉向的關懷現世的問題,我想這是在每個做學術最後必然面臨的一個重要選擇,究竟要把自己封閉在學術研究領域之中,還是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背景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看完Freakonomics或許想想,跳入現實的社會的研究似乎也相當有趣。
photo credit: Peter Lindberg via flickr cc
Comments
Post a Comment